锂离子动力电池低温电解液制备技术工艺方法
锂离子电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电池的原理是依靠锂离子在正负极活性物质中不同的脱嵌-插入反应电位取得电势差,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流动,形象地被称为摇椅电池。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及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成本低,安全性好,且具备高能量、高密度的动力电池将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锂离子动力电池具有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性能好,自放电小,无记忆效应,工作温度范围宽等优点。一般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结构为:以叠片形式,将正极片、隔膜、负极片相间而形成的电芯(或者以卷绕形式制作电芯),然后连接外部端子,放入硬壳(例如塑壳、钢壳、铝壳)或者铝塑膜中,注入电解液。传统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解液溶剂一般采用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等材料。为了提高电池的低温性能,传统的方法是在配方上适用高导电性能的导电剂或提高导电剂的含量、适用小粒径材料及增加电芯的叠片数等来改善。在改变导电剂或提高含量,在能量密度上有影响、适用小粒径材料及增加叠片数等,对提高低温性能有限,而且提高幅度非常小,而且有反面的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小粒径材料压实密度小,极片厚度大、叠片数增加导致电池的整体厚度超出设计尺寸。
华炬新产品研究所技术咨询委员会科研人员现推荐一项锂离子动力电池低温电解液制备技术工艺方法,该技术产品其组分包括溶剂和溶质;所述溶剂为碳酸乙烯酯、碳酸甲乙酯、丙酸乙酯与添加剂的混合物。在本技术方案中,溶剂是电解液的主要成分,其性质与电解液的性能密切相关,溶剂的粘度、介电常数、熔点、沸点、电导率、闪燃点以及氧化还原电位等因素对电池的使用温度、电解质盐的溶解度、电机的电化学性能和电池的安全性能都有重要影响。丙酸乙酯的分子式为C5H12O2,是重要的香料,可作为纤维素酯和醚类,以及各种天然或合成树脂的溶剂,可以用作食品香料,也可以用作高级日用化妆品香精;丙酸乙酯的熔点低、粘度低,在溶剂中加入丙酸乙酯可以降低电解液体系的粘度和共熔点,有利于锂离子的迁移,同时替代传统溶剂中碳酸二乙酯(DEC)与碳酸二甲酯(DMC),在保证电解液的作用的同时,提高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在低温下放电性能。
该技术采用丙酸乙酯降低电解液体系的粘度和共熔点,有利于锂离子的迁移,降低了电解液中碳酸乙烯酯的含量,使得电解液有较低的熔点和粘度,改善电解液低温性能;该技术采用二氟草酸硼酸锂,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可以改善电解液金属溶解电位;该技术电解液制备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可以提高低温放电效率15-20%,低温中值电压10-15%,现将该锂离子动力电池低温电解液制备技术工艺方法及实例介绍如下供研究参考:(811311 235575)
该项目由华炬新产品研究所技术咨询委员会多位专家根据目前国内该领域最新技术推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包括技术工艺、技术创新、技术配方、方法步骤及实例等方面的推荐,供同仁参考交流,鉴于技术配方的特殊性不接受退款,请根据需要斟酌后支付,谢谢。